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论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2-11 17:57:22


文学往往是和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多了解一些文学知识对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们学大教育编辑的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论,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

一、神话的定义

中国学者一般认同马克思所下的神话定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

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又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就消失了。”据此,神话定义为: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一段话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远古时代”,指神话产生的时代,一般理解为阶级社会之前。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神话就不再产生。二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描述”:这是神话在内容上的特点,神话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多数神话属于解释性神话,并且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神话的作用

(一)保持社会习俗或社会制度。 (二)将个人与集体联系为一体。 (三)帮助人们宣泄情绪。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

1、自然神话:有关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如有关

太阳来历、行踪和活动的神话。

2、创世神话: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如盘古开天辟

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

3、英雄神话:有关同自然力和权威进行抗争的神话。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

父追日、刑天断首等。

4、传奇神话: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族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活

方面的神话。如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征蚩尤等。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种种原因,以致零星散乱。现存者既无鸿篇巨制,

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一些较短的篇章或片断。但尽管有这样一些局限,其特色仍不可掩,自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㈠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 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激斗志、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

㈢熔铸了浓烈了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神话的意义

首先,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

特质。

第三,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古人不重视。

中国农耕文化发达较早,史官文化也很发达,因此中国古人务实轻虚,没有记录下众多的神话。

二、神话的历史化

曾有过的一些神话,往往受到古人的改造,使之符合“情理”。把神话历史化就是古人改造神话

的重要方式。他们将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将神改造为人(通常是变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理解,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它的发展谱系。 如孔子对“黄帝四面” 的解释。

三、神话的仙话化

中国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一般是讲述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达到长生不老或幻想成仙的故事。其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如西王母、嫦娥、黄帝等等。

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中国创世神话》,陶阳、钟秀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神话与中国社会》,田兆元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诗经》

一、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

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小雅·巷伯》“寺人孟子,

作为此诗”,《墉风·载驰》据《左传·闵公二年》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确考。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现在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有上层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同时这类诗歌大多是集体创作的。

四、产生的地域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出于镐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

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风”,其名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风》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诗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五、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

间。“三颂”最早,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它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它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 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

六、《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经》实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

和宴飨的乐歌。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 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 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

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

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七、《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诗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

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八、用诗和传诗

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

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举《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的例子)。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

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

《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

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三家诗”后先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毛诗传笺》作疏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究的权威读本。

以上就是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论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一些对我们语文学习有帮助的东西,相信大家会受益终身的。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