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初中语文扬州慢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06-25 19:56:38


扬州慢这首古诗是姜夔的代表作,对于我们初中的同学们来说,我们大家是应该认真的去学习这篇文章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大家去学习这篇文章,接下来学大教育的专家们就为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初中语文扬州慢教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南宋词人姜夔(号“白石道人”)的《扬州慢》是公认的宋词精品之作,也是中学、中师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教学当中参阅了一些著作和杂志上的文章,有几点心得。现略加梳理,以札记的形式记在下面,以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有所帮助。

一、关于“《黍离》之悲”

《扬州慢》词前有小序,交代了词的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和动机(“感慨今昔”)。序末有一句话“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千岩老人”指南宋诗人萧德藻,他的侄女是姜夔的妻子。据查考,“淳熙丙申”年即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二十二岁。而他与萧德藻相识则是三十二岁前后的事。可见,小序末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是词成后补写的。“《黍离》之悲”是全词的基调和意蕴。理解了“《黍离》之悲”就理解了全词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黍离》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王风”里的一首诗。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有人经过旧时的京城镐京,见一片荒凉破落景象,心理悲伤痛楚,于是写了《黍离》这首诗。对这首诗,《毛诗序》认为其主旨是“悯周室之颠覆”,即悼惜西周王室衰微没落。宋代朱熹又加诠释,说是“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诗集传》)《诗经》里的《黍离》和姜夔的这首《扬州慢》,都是触景生情、缅怀往昔、感伤现实的作品,因而“千岩老人”萧德藻要相提并论。确实,以“《黍离》之悲”返观《扬州慢》一词,既有一种怀旧情绪,怀念扬州曾经有过的繁盛,又有忧国之思,伤感故国的破落,兼而有之的还有对造成昔盛今衰的缘由的思索。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扬州“昔盛今衰”,“今衰”是姜夔所目睹到了的,这在词及前面的小序中有交代。而“昔盛”则完全是作者根据前人文章诗词中的记载和描绘想象到的,并非亲身的感受。词的上片所云“解鞍少驻初程”也明白地告诉我们,作者是第一次到扬州,并没有见过昔日扬州的繁华盛况。从词中可以看出,一些文人墨客尤其是杜牧的诗,使姜夔对扬州产生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令他心向往之。正是由于想象中的扬州是那样的美好,绿杨城郭、笙歌盈耳、美女如云、邈若仙境,而自己现在实实在在看到的却是破败荒芜、凄凉凋敝,现实与想象反差太大,所以作者禁不住“怆然”嗟伤,“感慨今昔”,要发出故宫黍离的惋叹。

所以,理解了“《黍离》之悲”,就理解了《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就理解了作者姜夔的感情。这一点是学习本词的一个关键问题,应该贯穿在教与学的始终,紧紧把握住。

二、关于本词的用典

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

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可见, “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对“用典”知识有了这些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谈《扬州慢》的用典了。我们按词的叙述顺序来分析。

上片起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意在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回忆。“竹西”,即“竹西亭”,是扬州城东一处古迹,因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而得名。下一句“过春风十里”仍旧是暗用辞典,语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暗引杜牧这句诗,是为了写出往日扬州的繁盛,并使之与下句现实扬州“尽荠麦青青”形成反差、对比。第三句“胡马窥江”是暗用事典,指的是金兵屡次南侵,宋高宗、宋孝宗魂不附体、惊慌失措等史事。词的上片的三次用典(前两次用辞典,后一次用事典),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回忆,对比扬州的今昔变化。这为词的下片抒情志感作了事理上的铺垫准备。

下片四句话,四处用典。首句,“杜郎俊赏”引用了杜牧当年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好作“冶游”等事情。第二句顺承前面提到的杜牧的故事,两次暗用辞典(都是从杜牧的诗句中摘引的)。“豆蔻词工”源于《赠别》一诗(见上片“春风十里”典),“青楼梦好” 源自《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如此集中地用典,意在说明面对今日扬州衰败破落的样子,杜牧那样的风流才子也“难赋深情”,会惊异不已。当然,名义上说的是杜牧,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词人的自况呢?这样理解,也是符合用典的用意的。下片的第四处用典在第三句。“二十四桥”是姜夔从杜牧的诗句中引过来的。杜诗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桥据传说是因为曾经有二十四个美女,即杜牧诗中所谓的“玉人”在此吹箫而得名。)

用典多且巧,这是《扬州慢》一词的一个明显特点,它使整个词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避免了语言上的干瘪、表达上的直白、意蕴上的单薄,显得耐读有艺术感染力,因而我们要特意谈谈它的用典。

三、关于本词的移情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 “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语文扬州慢教案已经非常好的送给我们的同学们了,希望我的同学们可以很好的去掌握这篇文章的学习,大家努力吧。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