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新高考下的新变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12-15 15:54:32


2017年高考备考已经拉开帷幕了,留给大家的备考时间还剩下不到6个月,平时大家在复习备考之余要及时关注高考的相关资讯,这样才能更好的备考高考,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新高考下的新变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这篇资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考下的课程改革,既是一场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更是一场着眼于国家战略的教育变革,将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但人们对于这场改革的认识尚不一致,以致影响了改革的自觉推进,增加了改革的难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厘清对改革的认识问题,有助于我们增强理论自信、改革担当和实践自觉。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在理性认识改革价值的基础上,转变育人观念,确立“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办学理念,形成“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思路,重构学校育人体系。

一理性分析:客观认识新课程改革中的不同意见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理性分析人们对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不同意见,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自觉,实现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1. 中国社会对传统高考的习惯性认可与新课改理念的矛盾

尽管传统高考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明显,但其相对客观公平的特质还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新高考的理念从知识和能力本位向人为本位的转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选择性”,这让学生和家长一时难以适应,甚至不少教师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另外,围绕几十年的传统高考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客观上也为新高考带来了阻力。

2. 人们对新高考改革的期盼与新高考改革的具体设计有缺陷之间的矛盾

正如所有的新生事物都不完美一样,新高考在制度设计的具体细节上尚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选择高考科目成为某种程度的博弈,多次考试对传统强势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造成冲击。虽然这些所谓“缺陷”未必是新高考制度本身固有的,但这在客观上加剧了人们对它的怀疑甚至否定。

3. 家长的传统评价观念与学校具体做法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通常,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会比较单一,多为升学率、一本率、重点大学录取率。不少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对于新高考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家长和学生的偏见。还有不少学校对课程改革的把握不准确、不到位,具体做法不科学、不完善、不系统,进而沦为课改的“反证”。

4. 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理念与部分校长和教师应试教育思想的冲突

实践证明,部分校长尤其是所谓“名校”“重点高中”校长的应试教育思想难以真正破除,因为多年来他们是“升学率”这个维度下最大的受益者。与此相呼应,教师作为高考流水线的操作和实施者,他们的“成功经验”恰恰成为素质教育理念的最大的障碍。

二价值坚守:准确把握新高考下课程改革的基本定位

笔者认为,看待新课程改革至少应该坚持四个维度:国家战略、学生发展、学校特色、素质教育。

1. 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审视课改

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新高考改革是一场着眼于国家战略的教育变革。教育工作者要有国家观念,要自觉践行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质量,二是促进教育公平。“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小学校要有教育情怀,要有战略意识。只有每个学校都进行变革实践,才会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现。

2. 站在学生发展角度设计课改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升学就业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浙江省新课程改革遵循基础性的要求,努力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选择性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应该是能够和学生互动共生的智能载体。评价课改或者说设计课改必须坚持“激发学生潜能,兼顾学生需求”这两个标准。

3. 站在学校特色角度实施课改

学校特色不是“发明”出来的,而是依据培养目标和学校实际培育生长出来的。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所有学校的培养目标,每所学校还应该确定自己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前些年浙江省就启动了“特色示范校”工程,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做了政策上的引领,也为各校深入推进课改奠定了基础。

4. 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升华课改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已经越来越清晰。把高考当目的,不仅不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会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新课程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关心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倒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

三实践自觉:进行新高考背景下的育人体系重建

对于学校来说,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将“立德树人”转化为学校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哲学,改变“考试文化”,创建“育人文化”。这一变化必然要求重构“育人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调整学校教育的“供给侧”结构,对一切教育资源和力量进行重新整合,着力提高学校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最优发展。

1. 重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追求完全性

新课改要求学校把素质教育总要求和立德树人目标具体化,特别是将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化。学校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发展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把国家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共性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许多学校在学生发展目标定位上依然存在偏差,比如:目标空泛没有学校特点,目标全面远离学生实际,也没有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等。

我校立足学生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学习发展而设计”,建立了浙大附中学生发展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从构建过程来看,如何根据学校办学历史和实践,确定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育人目标,是关键也是难点。我校根据浙大附中前身明远中学人格教育的办学实践,提出“明远立人”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依托浙江大学的办学实践,提出“求是创新”的办学定位,从而形成“人格与学术并重”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我校建立了“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为核心的“五力”(健康力、人格力、学科力、学习力、规划力)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我们引导每一位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凸显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将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贯串到各年级,融合到各学科,落实到学习全过程,最后实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

2. 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体现系统性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然而已往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比较分散,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更不讲结构,没有形成基于办学历史和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我校提出并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思路,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

我们基于学校办学历史,梳理了三大学校文化:明远文化、求是文化和西湖文化,概括形成“人格与学术并重,本土与国际兼容”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实践中从大力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到建立特色选修课程群,到建设各学科课程纲要,再到整合必选修课程,最后形成浙大附中课程体系。

这一在新高考背景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对原有三级课程的重构,既体现学科课程,也追求跨学科课程,注重学生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既体现基础性,也追求选择性,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学习、学会负责、学会成长;既体现知识性学习课程,更追求体验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悟中学。通过重构学校课程体系,我们让课程育人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这一课程体系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有利于推行走班制教学,有利于推行学生选课,落实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最终实现课程育人。

3. 构建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突出选择性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所选学科等做出有效选择,这些就需要学生对自我和未来的生涯发展有科学明确的认知。新课改中,不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只是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认识不到位、实践有偏差是目前学校生涯发展教育的突出问题。而我校则认为,生涯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育人体系。生涯发展教育是由内而外的教育,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探索,确定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解决学习的目标与动力问题;生涯发展教育是由终及始的教育,它着眼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规划,落实专业规划与学业规划,解决新高考改革的学、选考科目及时间的统筹安排等问题。

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生涯发展,构建了学生生涯发展育人体系。学校建立了学生生涯发展中心和学生生涯发展研究中心,创建了包括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和人生生涯三个层次的生涯发展内容,成立了生涯专业教师团队、学科教师团队、德育教师团队和学长导师团队等四个层面的生涯教师团队,把生涯发展规划纳入必修课程,开设丰富多彩的生涯选修课程和社团,创建了生涯发展创新实验室,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涯体验活动。

4. 重构育人学习空间,着眼立体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选课走班,学生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与此相应,重构原有的学生学习空间势在必行。

为此,我们把学习空间分为教室学习空间和非教室学习空间,校内学习空间和校外学习空间,现实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我们已经开拓了四种教室学习空间:普通教室—行政班背景下的公共学习空间,不分学科;学科功能教室—学科教学、学科育人的最佳场所;普通实验室—学科专业实验的教室;创新实验室—跨学科学习和学科创新研究的场所。同时,我们在校内改造走廊、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学习空间,实现每生一个书包柜;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建立浙大附中课程基地、课题化社会活动基地和西湖情怀课程群;建立了信息化学习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立体化学习空间的创设,促进了教师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

5. 重构学校制度和机制,实现“法制化”

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下的选课走班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性,也凸显了学校原有的管理及运行机制的不足。比如:长期以来学校实行德育、教学分线管理,导致德育和教学两张皮,德育似乎只是班主任的事,全员德育成为一句空话。在推进新课改中,各部门不协调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因此,我们重组学校职能部门,建立学生发展处、课程教学处、后勤服务处等,强化职能交集形成“无缝管理”;建立年级管理指导组,打破不同年级和教研组间壁垒,形成“系统教育”;建立导师制,打破传统教师、班主任的职责与义务,树立“育人教书”的新理念。同时,学校还创建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考试学情分析中心、信息教学研究中心、课程创新实验中心等学术性组织,建立完善“学生生涯发展自我规划制度”“学生自主选课、选考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必选修整合修习制度”“分层走班制度”和“教师五指导制度”(包括品德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和生涯指导)等系列深化课改的规章制度,并形成学校章程,保障深化课改有“法”可依。三年来,我校制度和机制的变革保证了课程改革充满活力。

新高考下的新变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能够及时关注所在地区的高考动态,更多的高考资讯学大教育网将第一时间为大家更新。

更多沈阳教育动态沈阳小学最新资讯沈阳初中最新资讯沈阳高中最新资讯沈阳小升初最新资讯沈阳中考最新资讯沈阳高考最新资讯 等最新资讯信息,请关注沈阳中小学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