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考作文辅导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04-15 19:52:32


如果同学们对于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不满意的话,进行一些好的高考作文辅导,对于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想要在我们的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好的作文成绩,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同时自己的写作又是弱项,那么就考虑进行一些辅导吧。

第一讲 审题与立意(一)

高考作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审题都是第一位的。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都带有命题者的意图(目的和要求)。一题到手,应试者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命题者对应试者有何要求,这就是审题。为什么审题如此重要?某省一位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这样说:“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

这番话源于对一篇高考作文的评分争议。今年一位被媒介称之为“文学天才”的女孩,高考作文仅得25分。为何得分如此低?是语句不通顺,行文不流畅,文字不优美,结构不严谨?且看下文。

人情与季节(根据记忆,事后默写)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附:2003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评]:

此文语句通顺,行文流畅,文字优美,结构严谨,应该是篇好文章,为何得低分呢?问题出在审题上。

文章对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淡出这一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结为“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 进而引申出“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推敲:第一,“感情的淡漠”其对象是什么?是“节日”吗?那认知对象又是什么呢?是“节日”吗?文章的逻辑推理是不是这样:因为对传统节日感情淡漠,所以忽视了节日的存在。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审题不准了。宋人与邻人关系疏而导致的结果不是忽视邻人的存在,而是对邻人正确的意见的认识发生偏差。简单地说,忽视存在与认知丧失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文中提到的邻居、同学忽视节日的存在根本谈不上是认知的丧失。至于人们为何对传统节日感情淡漠这有更深的社会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第二,题目要求就“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展开来写,这里包括“亲疏远近”两种感情,“正误深浅”两种认知结果,文章仅写“感情淡漠”“人情疏远”一种感情,“丧失了感知……能力”一种结果,这是审题不全面。既然审题不准确,不全面,那么打了低分也就没商量了。

下面再来读一篇文章:

一位西施,万千情人

又是宋人。先前读《韩非子》,总觉得韩老先生可能对宋人有偏见,不好的故事都编排在宋人身上。

看来,宋人的思维方式出了毛病。

同样一句话,同样一句提醒,儿子说墙坏了,不修会招贼,是聪明;邻居说了,倒成了盗贼的嫌疑。

古哲先贤,总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

人是感情动物。感情又常常打着深深的主观烙印。人们认识事物、决策行为,往往总难摆脱亲情的影响。这就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

儿时的故事,让人至今难忘。一次我们几位小同学应邀去一位同学家里玩,第二天,这位同学的妈妈说家里丢了钱,我们去玩的同学理所当然成了怀疑对象,挨个儿受到盘问和调查。问她为什么不怀疑自己的儿子,她说:好笑,难道我的儿子还会偷自己家里的钱。后来的事实,正好证明拿钱者,就是她的儿子。

因为是亲人,就信任不疑;可是事实是客观存在,并不以情感的亲疏而发生变化。

情感的主观性,就像我们看插在玻璃水杯中的筷子,直的会折射成曲的。情感如水,有些会误导我们的视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天下只有一位西施,情人却有万千。只因为爱,每个情人都自以为拥有了一位西施。情断恩绝时,又将“西施”漫说成“无盐”,仍然是一个字在作怪:情。不过,这回是恨的情感。

人们难过“情感”关。轻则,伤己。影响些人际关系,使生活多些坎坷磨难。重则,误政。一些身为领导干部的人,滑入深渊,也多是从“私情”、“亲情”左右了思想开始。所谓警惕“夫人参政”、“吹枕头风”、“灯下黑”等等,都是对于“不徇私情”的一种提醒。

排除亲情左右,就是要自醒,常常叩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战国策·齐策》讲到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他问妻子、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答案都一样:徐公哪能比你漂亮!可是邹忌一见徐公,发现徐公比自己魁梧漂亮得多。于是细思量,知道妻爱他,妾谄他,客求他,亲情影响了公正。邹忌亦是贤人,以这个故事提醒齐王,多听批评意见,客观公正办事。贤臣明君,构成一段历史佳话。

作者:雷抒雁(作家)

[点评]

此文审题既准确又全面,足为楷模。

开头四节文字扣住了“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一命题要求,从正反两方面来写。第二节说宋人(因感情亲疏之故)思维出了毛病,第三节例证,此是正说,说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关系,前者会误导后者;第一节说韩老先生(因不是宋人,感情疏远)可能对宋人有偏见,而编排宋人,第四节则挑明韩老先生并无偏见,却是“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此是反说,说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没有关系。

第五节确立了文章阐述的重点:“亲情的影响。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而这也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以下各节或写儿时的故事,或写“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写人们难过“情感关”无不围绕这个立意展开。

总观全文,开头结尾,选材立意,叙事议论,无不切中题意,写得不离不偏,丝丝入扣。

读了上面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明白高考作文之得失最关键的是审题。下面谈一谈审题要注意些什么:

1.要准确。

审题要做到“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明确命题意图是什么,不是什么。

比如2000年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个考生把“答案不止一个”仅仅理解为答案的表述方式不止一个,他写道:“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就像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简单计算,1除以2等于多少?有的说是l/2,有的说是一半,有的说是05,其实都是一样,只是标准不同而已。”这种理解没有反映话题的本质意义,“答案不止一个”是指不同的答案,不是同一答案表述方式不止一个,这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而导致的立意偏差。

再比如: 2003年的试题,说的是“感情的亲疏” 不是“人情的亲疏”如把它们混为一谈,就是审题不准确了。

2.要全面。

审题要全面,而这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主旨,切异片面,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1995年的高考题,所给材料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这则材料的核心内涵是,“要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考生只能在准确把握这个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可是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语便匆匆下笔,有的写“鼠目寸光与现实主义”,有的写“要纠正‘踢皮球’现象”,都严重偏离材料主旨的中心;也有的写:“燕子最美、要保护鸟类”则完全脱离题意了。这类作文,无论其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完整,语言如何规范,根据评分标准,只能判为四类卷。又如2003年的作文题,所给出的话题是一个“关系”话题,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确是很难驾驭的。“亲疏”是两种感情,只讲“亲”,或只讲“疏”都是片面的,都会使立意偏离命题要求。

3.要注意比喻性题目的寓义。

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其提供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要取其影射的意思,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事论是。又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物——社会——人生。这里不能就事论是去写鸟,因为材料中的鸟,它们相互讽刺、挖苦、嘲笑,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反映,从中可以观照人的种种不良品行。所以要从剖析这种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方面来立意,方能切题。可以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可以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丽的宽容”等。

4.要注意题目中的隐性信息。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

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对同一个玫瑰园,一个小姑娘(姐姐)认为“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小姑娘(妹妹)认为“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两个小姑娘各自根据自己的感性体验作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这一年作文的审题相当难,可以说是自1980年命题以来,考生陷入审题陷阱最严重的一次,三分之一的学生审题不准。

这里的隐性信息是什么?首先是文体。这则材料只能写议论文,不适宜写记叙文;其次是主次,两则材料有主次之分,妹妹的话是次,姐姐的话是主,她的观点有现实性,应就姐姐的话去展开议论;再次是立论驳论之分,宜写驳论,因为姐姐的观点带有很大的偏面性。审清楚这些,基本上就不会跑题了。针对姐姐的片面性的观点,可以写:不要求全责备,不要片面看问题,怎样看待人才等等。

当然这又是一道比喻性题目,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还是需要挖掘它的寓意,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解为(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从第一个小姑娘的看法联想到某些人对改革的片面看法,从而肯定成绩,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也可以把现实社会或一个单位看作是玫瑰园,人才看作是花,个性看作是刺,倡导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再来看一道题

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鉴于此,文章对“好事之徒”的做法应提出质疑,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追求完美”“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就不切题了。)

5.利用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

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称为“题眼”,题眼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如《树木与树人》,重点应该是“树人”;《 钓胜于鱼》,重点应该是在“钓”字上。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关键词是“战胜”,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6.要注意命题的时代特点。

现在的作文命题,往往是“因时立意”,有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关注度的意图,回顾历年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作文,都与时代、社会热点和生活亮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结合的都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但已经脱离了原来对知识的简单思维能力的考查,转为探讨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多向思維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考查,作文的开放性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重点考查的观点是价值观。所以学生应关注当今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思考人生。作文则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题小做。

7.利用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审题练习:抓住关键词,对以下试题从选材范围,性质、立意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1):2003年全国卷作文试题: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2):2003年上海卷作文试题:“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3):2002年高考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

(4)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5):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我的财富”

(6):“我喜欢的课外读物”

(7):请看下列一则材料,说说它的隐含信息是什么?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8): 1991年上海高考试题“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9): “课余趣事”

(10):“对未来教育的展望”

(11):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的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1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13):《我想唱首歌》

(14):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问他:“年轻人,干嘛不高兴?”青年回答:“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这从何说起?”青年问。老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假如我今天折断你的一根手指,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我今天斩断你的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变成八十岁的老翁,给你一百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元,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一千万了,你还不高兴吗?”老人笑吟吟地走了,留下青年在思考。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写一篇话题作文。

(16):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7):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8):作文题:爱因斯坦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请谈谈你对爱因斯坦的话的理解,写一篇1000字议论文。

(19):阅读两则材料

材料一: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参考答案

1,“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2,此题“杂”是写作的对象,可以写成,说“杂”或“杂”议,如把“杂”理解为一种方式,写成“杂说”,如“交友杂说”、“补课杂说”,写作的对象成了“交友”、“补课”,就偏离命题要求了。

3,这是一个偏正性结构的话题作文,只看到“心灵”没有去“选择”,或只有“选择”而没有看到“心灵”都不切题。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忽略任何一方。“心灵”是“选择”的范围,“选择”则是“心灵”的目的。“心灵”所强调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去描绘选择行为发生时的心理和思想认识过程;“选择”所表现的是在这种“心灵”的碰撞下,所描绘或表现的对象是如何“选择”的,即最终选择了什么。

4,要注意诚信与诚实的差别。“诚信”除了有“诚实”的含义外,还有守信的含义。如将诚信写成诚实,或其间没有“信”的内容,就偏题了。

5,这个题目只能写记叙文,不宜写议论文。用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来写是得体的,若是写成议论文,势必不讨巧,为什么?因为用议论来写,往往就会写成“什么是真正的财富?”“我对财富的看法”,事实上已把标题改为“我的财富观”了,这就和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有距离。

6,仔细推敲题目,“喜欢”二字显然是题眼,写出“喜欢”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既不可写成作品评论,也不能写成读后感,而是宜采用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的“夹叙夹议”方式。虽然提示中说“文体不限”,实际上却限定了文体。

7,这则材料中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就是一种暗示,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假如不去理会材料中的暗示,非要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样写就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了。

8,这个题目中的“同一片”是关键词,它强调的是写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写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我们”、“生活”、“土地上”不是关键词,如果把选材范围确定在“我们”、“生活”、“土地”这些词语上,去讴歌家乡的日新月异,去赞美生活的多姿多彩就偏离题意了。

9,题目中的“课余”限定了取材的范围,“趣”则是题眼,点明了选材的性质。

10,这一题目,题眼应是“未来”,考生往往会误以为是“教育”,于是把“未来”撇在一边,或用现实代替未来,猛烈抨击现存的教育制度。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文不对题了。

11,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关键词是父、子,他们的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这说明儿子与父亲的关系已经不正常,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体贴,关心。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立足于劝导、教育,要让他懂得孝敬父母,敬爱长辈。如果以“钱”、“花销紧”为重点,就会在要勤俭、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这就不能切中题意了。

12,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其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己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人不可自护己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去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题了。

13,重点是“想唱”,应着重叙写“想唱”的特定的情境和心理冲动,如写成《当国歌奏起的时候》,着眼于国歌奏起时,大家齐唱国歌,这就不够准确,因为“我想唱”是个体活动与齐唱是有差别的;如写成《我爱唱这首歌》,将文章的重点放在叙议为什么喜爱这首歌上,这就完全偏题了。

14,这个题目的话题材料中说中国足球队出线是靠运气,显然有失片面。因此,话题材料中的问题:“你认为是这样吗?”就隐含着一个“不是这样”的答案。看出了这一点,就知道要在辩证立论上下功夫了,既不能全部否定运气的作用,也不可把成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运气,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主观努力和实力。如果写这个题目时,以“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立论,就与命题者的意图相悖了。

15,这个题目,立意的要求已隐含在文中的对话中了:“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元,你干不干?”“不干!”。所以应从“人的价值”,或“生命的价值”这方面去立意,以体现“生命无价”这个主题。如果撇开这一点去写“人体器官的价值”“商品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时间的价值”“信息的价值”等则都是离题了。

16,话题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这是文章立意的关键处,据此可以正面立论: “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世界”、“探索变化的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反面立论:“墨守成规不可取”、“改革岂能固步自封”。这样写回答了“人该怎么办”的问题,切中题意。如果去诠释“变化”,说明“什么是变化”,那就跑题了,因为话题材料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

17,写这篇文章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地球变小了,变成村落了。这是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不宜再多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要求以“地球已经是个村”为前提,来写你的联想、想象和见解。明白了这一点,思路就不难打开,文章也不难写好。如,地球变小,经济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可以联系我国加入WTO来写,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再如,在一个村子里,和平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的世界还不怎么安宁,呼吁和平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再如,地球变小,资源更应珍惜,环境更需要保护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文章可做。明白了这一点,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容易把握住。对地球怎么会变小就不能花较多的篇幅去论说,三言两语开个头就行,主要篇幅要用来论说我们该怎么办的正。

18,审题:要理解爱因斯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是审题的关键。

不要误认为爱因斯坦在全盘否定学校教育,注意他所说的“全部忘记”是指“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学校里学知识外,还应学更重要的东西。

对学生而言,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学;对学校来说,教给学生的也不仅是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传授。

立意:学校里学的既有知识本身,更有学习方法,对一个真正有创造才能的人来说,后者是受用终生的。

学校教育应重在传授学习方法,而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学习知识是学习方法的载体,无法想象没有前者只有后者。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方法,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寻求“知识”,即使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全部忘记”也不要紧。

以下立意偏颇:A.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真正成才要在走出校门后。

B.学校教育应只传授学习方法,知识毫无价值,不必传授,也大可忘记。

19,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外在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可调和、你死我活,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

20,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成五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在我们高三的复习备考学习生活中,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技巧的掌握,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作文成绩,有助于我们高考成绩的提高。希望以上所进行的高考作文辅导,能够帮助我们大家提高自己的作文写作技巧。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